李德仁:測繪遙感領域里的璀璨星光
瀏覽量:0發布時間:2024-06-24 17:39:38
人物檔案

李德仁,1939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蘇泰縣溱潼。他是測繪與遙感領域的杰出學者,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際歐亞科學院、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于一身。在地球空間信息學領域,他成果豐碩,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獎以及國際上的多個重要獎項。
作為中國地理信息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李德仁院士長期致力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研究與應用,不僅在學術上取得豐碩成果,還培養了眾多GIS領域的專業人才,為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是一位杰出的學者,也是一位辛勤的教育者,更是一位創新的科研領導者。在學術領域,他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在教育戰線,他培養人才,傳道授業;在科技前沿,他推動創新,引領發展。他,是我國著名地理信息科學專家——李德仁院士。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李德仁院士獲得中國科技界崇高榮譽。
在廣袤的科學領域,擁有既定航線的探險者可能會因為某個意外偏航,進而開啟一段充滿未知與奇跡的探索之旅,最終發現新的大陸。
1957年,17歲的李德仁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最想報考的是數學力學專業,準備將來研究火箭。但一番思考和權衡后,他順手將航測與制圖專業選為自己的第八志愿。命運的齒輪就此開始轉動,李德仁意料地被剛成立一年的武漢測繪制圖學院錄取,專業是航空攝影測量。自此,李德仁踏上了測繪專業的學習之路。
大學6年里,李德仁時常處于求知若渴的狀態,不僅學業上成績優異,還極具獨立思考和敢于質疑的精神。他曾仔細研究老師出的試卷、專家編的教科書,憑借自己扎實的專業知識,勇敢地挑出其中的錯誤。他的這種特質,引起時任院長王之卓教授的關注,更是為其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5年2月,李德仁以全校有史以來最高分獲得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
1963年,本科畢業后李德仁進入國家測繪局第二地形測量大隊任研究實習員,后來還做過工人、炊事員,當過技術員。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時年39歲的李德仁毅然決然地回到校園繼續學業,師承王之卓教授。
1981年,李德仁以全優成績獲得碩士學位,隨后赴德國進修。期間,他憑借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針對當時西方學者在發現和消除粗差的傾向性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推導出了一種比丹麥法更具優勢的新方法。這一創新成果在國際測量學界引起了轟動,被稱為“李德仁方法”。在斯圖加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他又憑借著非凡的智慧和毅力,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學業。此外,他還成功地解決了誤差可區分性這一世界測量學上的百年難題,為測量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成回國后,李德仁懷著滿腔熱情和報國之志,帶領團隊全身心地投入到測繪遙感領域的研究中。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提出“3S集成”理論,獲得了國際認可。1994年,他主持完成了“GPS用于空中三角測量的試驗研究”,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顆民用測繪衛星“資源三號”,開啟衛星測繪地理信息新征程。而由他主持開發的三代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目前廣泛應用于中國乃至全球的數字城市與智慧城市建設中。近年來,李德仁提出將各類衛星組網,實現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并開啟“珞珈”系列科研衛星任務。2024年5月21日,“珞珈三號”科學試驗衛星02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他提出以200多顆衛星組網的“東方慧眼”星座計劃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李德仁的引領下,我國測繪遙感行業擺脫了以往的落后局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08年,汶川發生大地震。抗震救災過程中遙感衛星的缺失,導致人們無法第一時間獲取災后信息,也不能為救援人員提供更多幫助,這成為李德仁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緊急關頭,他請纓趕赴汶川,帶領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對唐家山堰塞湖地形進行了掃描,運用航空遙感獲得堰塞湖水位、水流流速、壓力等詳細數據,完成了最精細的三維數字高程模型,為正確處置險情提供了科學依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考驗了全人類。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李德仁再次挺身而出,帶領團隊迅速投入到抗疫戰斗中。他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全面、深入、精準的評估。他們的研究為醫院的規劃和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和重要參考,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直面疫情和災害堅持趕赴一線,李德仁所展現的不僅是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擔當,更是對國家和人民深深的責任感。
如今85歲高齡的李德仁院士,依舊保持著對科學研究的熱情與活力。“科學是要為祖國服務的”這句他常說的名言,不僅彰顯了他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更是他一生對科學事業執著追求的寫照。
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中,他不僅在科研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還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悉心指導著每一位學生。在他的精心培養下,已有200多名博士走出校門。其中,不乏像邸凱昌這樣的為我國的航天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杰出人才。
67年前,那一次看似不經意的選擇,開啟了李德仁與測繪遙感長達一生的不解之緣。一路走來,他以自己的智慧、勇氣和毅力書寫出一篇篇濃墨重彩的華章。他的這種堅持和奉獻精神,更是成為無數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榜樣,激勵著他們在科學道路上不斷追求卓越,為祖國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