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6.8級地震發生后,四川測繪地理信
息局迅速集結應急測繪隊伍和裝備,制
作完成震后首批高清航空影像,為搶險
救災提供科學依據——
彩虹-4無人機緊急馳援
據介紹,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依托國家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等項目,完成的無人機災情信息快速獲取系統,具備我國西部7500米以下災害現場多源數據快速獲取、30分鐘內完成應急數據自動化處理、2小時內提供應急空間分析成果及指揮用圖、5小時內提供實時應急測繪服務的能力。
災情就是命令。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應急保障中心(以下簡稱“測繪應急保障中心”)第一時間派出正在自貢機場執行任務的應急測繪無人機中隊,緊急啟用國家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新裝備——彩虹-4中航時固定翼無人機。
5日17時,彩虹-4無人機全面完成起飛前檢查、衛通調試、重心位標定、滑跑、空域申請等系列準備工作,等待航飛指令。6日14時,接到空軍塔臺傳來的起飛指令,彩虹4無人機立即飛往200余千米外的瀘定震中執行災情偵查任務。除攜帶傳統光學相機外,彩虹-4還專門搭載了可見光與紅外視頻以及SAR(合成孔徑雷達)多種傳感器,可在震后多云多雨等不利環境下獲取災區多源影像數據,并利用衛星通信技術實時向應急指揮平臺回傳可見光與紅外視頻數據。
6日20時,彩虹-4無人機穿越云層飛行6小時后返航,成功獲取王崗坪至燕子溝核心災區200余平方千米SAR影像。后方內業人員連夜開展SAR影像數據處理,聯合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等單位開展影像解譯和分析研判。有關數據處理完成后第一時間提供給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中心。
無人機SAR系統投入應急測繪實戰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應急測繪保障中,測繪應急保障中心利用彩虹-4無人機系統搭載的Ku波段全極化系統,利用無人機載SAR系統開展了應急測繪實戰。
據了解,SAR傳感器具有全天時、全天候和云霧穿透能力強等獨特優勢。由于震中區域天氣情況不利,在可見光數據難以獲取的情況下,SAR系統在此次應急測繪保障中的作用尤為凸顯,彌補了可見光數據在極端天氣下獲取困難的短板。
同時,采用沿分水嶺敷設航線和入射角靈活調整相結合的無人機載SAR數據獲取方案,極大降低了無法識別的疊掩區域,有效補充了星載SAR影像的“漏洞”區域。
就影像質量而言,此次無人機載SAR影像分辨率為0.3米,且采用了全極化成像模式,相較單極化的星載SAR影像,分辨率更高、覆蓋區域更廣、細節更清晰、表征內容更加豐富。抗震救災相關部門可利用SAR影像,輔助開展公路、水利設施和居民房屋等的災損調查,助力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震次生災害排查和精準評估,為搶險救災指揮決策、災情評估等提供科學依據。
風雨兼程獲取震后高清影像
7日12時,測繪應急保障中心又調派2個無人機組共計14人攜3架無人機奔赴瀘定磨西鎮震區,4小時后抵達,隨即開展航飛工作。
無人機組克服多雨、空域緊張、氣流紊亂等不利因素,搶抓時機,于18時成功獲取核心災區磨西鎮和得妥鎮18平方千米高清航空影像。應急數據處理團隊及時進行數據處理,制作完成首批震后高清航空影像成果,并編制了《得妥鎮影像專題圖》和《磨西鎮影像專題圖》。
7日夜間,無人機組連夜奔赴受災嚴重的石棉縣。此時,石棉地區還沒有一張災后高清影像圖供搶險救災部門使用,形勢刻不容緩。次日早晨,機組冒著滑坡落石危險立即開展場地踏勘、無人機組裝等準備工作。
此次地震發生區域地處高山峽谷,多云多霧多雨,飛行現場時間窗口短、天氣窗口少、空域窗口緊,影像獲取難度極大。機組頂住壓力,在現場蹲守了整整一個下午,終于抓住短暫飛行窗口,果斷出擊,19時成功獲取王崗坪鄉至新民鄉沿線及龍頭石大壩約40平方千米高清無人機影像。這是震后首批石棉縣災區航空影像,為搶險救災、次生災害排查、決策部署等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此外,災害發生后,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下屬自然資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圖院迅速組織技術骨干,快速完成了瀘定縣地震抗震救災工作用圖、瀘定縣城區影像地圖、磨西鎮城區影像地圖以及瀘定縣各鄉鎮影像地圖等12幅全開基本應急地圖的編制,提供給省抗震救災指揮中心。該局下屬自然資源部應急測繪技術創新中心對重災區得妥鎮灣東村3平方千米和磨西鎮47平方千米范圍內開展了震后滑坡解譯;針對石棉縣域范圍內的山洪泥石流進行了緊急雷達降雨監測和山洪泥石流災害預警部署,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隱患排查、監測預警等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撐。
9月10日至12日,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前線應急測繪分隊持續開展災區無人機航空影像獲取工作,繼續為災后地質災害排查等提供支撐保障。兩天來,前線隊伍成功獲取石棉縣王崗坪至瀘定縣得妥段大渡河沿線約60平方千米高分辨率無人機影像。
9月12日,四川省終止省級地震一級應急響應。該局前線應急測繪保障工作結束,隊伍撤離災區前線,返回自貢繼續執行其他任務。
據悉,下一步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還將繼續做好關鍵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應用等工作,為重大突發事件防范與應急救援提供技術、人才、數據和裝備支撐。
來源:四川測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