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震到現在,不管前線還是后方,我們一刻也沒停歇……”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地災防治國家實驗室”)迅速響應,同時組建了震后遙感應急解譯小組,從各渠道廣泛收集光學衛星、雷達衛星、無人機航拍等遙感數據。
如何精準識別高位隱蔽性滑坡及其他地災隱患?經地災防治國家實驗室在多方調研后,發現結合激光雷達技術的現代遙感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高位隱蔽性地災隱患問題。比如,西南地區的地災防治,如果能夠有一個高精度的三維空間數據底圖,今后發生災害時就只需要對局部小面積進行快速測繪,兩張圖疊加對比,對災害的基本特征、成因、防治方案進行分析即可。
首先用高分辨率光學衛星遙感及InSAR對某個區域進行大面積掃描,相當于全面“體檢”,發現可能存在隱患的區域和部位;然后用無人機搭載高分辨率光學鏡頭、激光雷達等對具有“大病隱患”的區域進行深入詳細篩查;最后針對疑似重大隱患,由地災專業人員到現場進行調查復核和確認,結合各種檢查影像和測試數據,最后給出診斷結果。
激光雷達所獲取的數據不僅可以生產出高分辨率(厘米級甚至毫米級)的點云數據和數字高程模型,其更具備一個非常獨特的功能,就是將植被去除,顯示出裸露的地表三維形貌。此外,激光雷達在獲取三維空間數據方面也有著巨大優勢,激光雷達可以快速獲取高精度的DEM(數字高程模型)和DSM(數字表面模型)高程數據,在采集地理信息時同時搭載光學鏡頭和三維激光掃描儀,就能夠同時完成光學影像和激光點云數據的采集,后期能夠形成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三維地理數據底圖。
激光雷達不僅可以生成數字地形數據,還能夠對植被、建構筑物本身進行精細量測,生成高精度三維模型,為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調查評價、國土空間規劃利用、城市三維建模等提供重要支撐。目前,激光雷達已廣泛用于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電力、交通、石油、水利、林業、旅游、文物、考古、虛擬現實等行業。構建統一的三維地理底圖,能夠極大降低各行業重復測繪的總體成本,減少資源浪費。
以上就是測繪玩家小編分享的如何推行全域激光雷達計劃的相關內容了,希望在此基礎上,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主導下建設落地,打通數據壁壘,讓“數據大時代”真正升級成“大數據時代”,進一步發展和推動我國的大數據產業。
聲明: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出于傳遞信息與學習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