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感知和智慧地球概念悄然出現,實現智能社會
瀏覽量:0發布時間:2023-02-18 13:59:24
隨著科技的進步,飛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讓人們生活有了全新注釋。智慧交通、智慧導航、智慧購物等基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的智能化、便捷化已經深入人心,相應地,“泛在感知”“智慧地球”概念正在悄然出現。具體怎么回事?測繪玩家分享如下:
“泛在”很早之前就是用于形容網絡的無所不在,而“泛在感知”就是信息感知、獲取的手段無所不在。感知手段分為外在感知和貼身感知兩大類別。對個體而言,外在感知是被動的,不受個體控制,如衛星、無人機、監控攝像頭等;而貼身感知是主動的,比如車聯網的車載終端、智能手機、智能手表以及微型化的穿戴式感知手段。

“泛在感知”實際上應該分為幾個層次,“泛在”“感知”“識別”,最后是“互聯”。“泛在”是信息的范圍,“感知”是信息的獲取,“識別”是信息的甄別,“互聯”是信息的互通。這些基礎都完成了,才有可能實現智能社會。
“智慧地球”的一個基本要求,所有的“泛在感知”都是基于統一的時間基準、統一的空間基準。這樣在不同的地點、不同時間段,利用不同手段感知到的信息才能進行時間序列的展示,才能進行空間位置的標識,才能進行精準的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才能精確描述我們實實在在生活的地球。
智慧中國建設首先應當完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包括時空服務基礎設施體系、感知基礎設施體系(包括衛星、無人機、監控設備等),解決數據和信息的獲取問題。獲取了大量數據,當然就要提高數據處理能力和效率,尤其是智能化處理水平。如此,才有可能實現智慧中國。目前,北斗、天繪、高分、資源等測繪衛星都在為“智慧地球”提供空間和時間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我國是航天發射大國,這為“泛在感知”和“智慧地球”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撐。
資料參考來源: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
“泛在”很早之前就是用于形容網絡的無所不在,而“泛在感知”就是信息感知、獲取的手段無所不在。感知手段分為外在感知和貼身感知兩大類別。對個體而言,外在感知是被動的,不受個體控制,如衛星、無人機、監控攝像頭等;而貼身感知是主動的,比如車聯網的車載終端、智能手機、智能手表以及微型化的穿戴式感知手段。

“泛在感知”實際上應該分為幾個層次,“泛在”“感知”“識別”,最后是“互聯”。“泛在”是信息的范圍,“感知”是信息的獲取,“識別”是信息的甄別,“互聯”是信息的互通。這些基礎都完成了,才有可能實現智能社會。
“智慧地球”的一個基本要求,所有的“泛在感知”都是基于統一的時間基準、統一的空間基準。這樣在不同的地點、不同時間段,利用不同手段感知到的信息才能進行時間序列的展示,才能進行空間位置的標識,才能進行精準的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才能精確描述我們實實在在生活的地球。
智慧中國建設首先應當完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包括時空服務基礎設施體系、感知基礎設施體系(包括衛星、無人機、監控設備等),解決數據和信息的獲取問題。獲取了大量數據,當然就要提高數據處理能力和效率,尤其是智能化處理水平。如此,才有可能實現智慧中國。目前,北斗、天繪、高分、資源等測繪衛星都在為“智慧地球”提供空間和時間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我國是航天發射大國,這為“泛在感知”和“智慧地球”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撐。
資料參考來源: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